當台灣米小子,遇上本土麥女孩,會碰撞出什麼火花?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,「喜願共和國」長期推動小麥復耕,今年提出「米麥一家親」的概念,首度結合台灣米和小麥,開發出正港MIT的米籽條、米穀捲,昨天在台北國際烘焙展正式對外亮相,詢問度頗高,有民眾甚至一次抱走一整箱。喜願「總兼」施明煌期待,透過親民的餅乾,啓發年輕人對糧食自給率的思考。
米麥攜手,提升糧食自給率
最近米價聲聲漲,許多民眾乾脆改吃麵,但台灣小麥九成從國外進口,糧食自給率只有32.7%,於此同時公糧米卻爆倉,近年農政單位和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,積極研發米穀粉,希望取代部分麵粉,去年也成功開發出米穀粉做成的蛋糕、餅乾、米籽條,但產品中的小麥原料仍從國外進口。
喜願共和國長期和國內最大麵粉廠聯華實業合作,去年初聯華實業取得穀研所米穀粉技術,雙方心想,既然都要拉抬糧食自給率,不如將喜願「麥女孩」(My Girl)嫁給台灣「米小子」(Mr. Boy),和兩家加工業者合作,上月底開發出米比例51%的米籽條、糙米和麵粉各半的米穀捲,以及本土小麥、黑芝麻、蕎麥結合的蕎麥薄餅。
自稱什麼都兼的喜願「總兼」施明煌表示,台灣近年飲食西化,但大家對小麥有疏離感,米麥似乎不相容,其實米和麥也需要加工,本是一家親,與其期待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,不如務實點,用部分米穀粉取代麵粉。
米穀捲獲好評,民眾扛一整箱
台灣米麥攜手產下的結晶毫不遜色,米穀捲走扎實路線,一口咬下酥脆又香甜;薄餅一打開,芝麻香氣四溢,帶著微微蕎麥苦味,讓人一口接一口。
喜願共和國希望透過親民的餅乾,喚醒年輕一輩對糧食自給率的重視,包裝維持擬人化的活潑風格,穿著白裙的麥女孩,和白色臉龐的米小子共乘一支米捲,昨天在台北國際烘焙展初登場,吸引不少民眾好奇圍觀,還有人拿出手機和麥寶寶立牌一起合照。
指南國小老師黃淑婷直接扛走整箱米穀捲,要到班上分享給小朋友,她說,與其到外面買不知道什麼原料製作的餅乾,不如支持本土產品,順便教育小朋友農業知識。
復耕雜糧必須提出長期生產計畫
目前三項產品的米穀粉仍來自公糧米,但喜願共和國計劃將來用小麥農民種的稻米,製成米穀粉原料,因為包括小麥在內,台灣多在秋冬種植雜糧,收割時間落在3月底,早已超過一期稻作插秧時間,大大影響農民復耕雜糧意願。
施明煌說,農民習慣兩期種水稻,秋冬裡作種高麗菜,但是菜土菜金,年年屢試不爽,若是一年農作計劃,很難嵌進雜糧,必須打破以往兩期稻作的生產模式,建立兩年甚至三年的農作計劃,例如種完一期水稻,九月種大豆,一月收完再換種蕎麥,因此喜願必須提供農民全方位的支持,確保他們在稻米收成的離峰期能夠順利銷出去,安心投入雜糧復耕。
施明煌認為,嘉義、台南學甲、花蓮玉里非常適合雜糧復耕,除了氣候乾燥適合,主要原因是相關設備、操作方法、對作物的理解程度,都有足夠的經驗和能量。他呼籲政府推動休耕地轉作時,必須考慮當地的生產環境,以及農民的生產計畫。
不過米穀粉的價格高出麵粉好幾倍,應用也還沒成熟,聯華實業麵食事業體製造部副理黎天賜說,雖然米穀粉營養價值比麵粉高,吸油程度少,但因沒有筋性,訴求健康,仍無法抗衡不方便的程度,市場接受度還有待加強,不過目前低筋相關食品如蛋糕、鳳梨酥、鬆餅,已經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米穀粉了。
聯華實業業務二部副理黃北辰認為,米穀粉相關製品粘性較高、比較沒那麼Q彈,必須找出新的思維和定位,否則大家會用小麥製品相比,因此要不斷教育消費者,提升產品的價值。
原文: 上下游(2014.03.15). 記者林慧貞.圖片來源: 喜願共和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