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火柴人的書】退休後改開100元看到飽、喝到爽的書店——戴董,「社會企業」不是這樣玩的

編輯室名家觀點

火柴人的書

這兩天看到不少媒體報導王品集團卸任董事長戴勝益退休後開書店,200多坪、150個座位的書店內有2,500本精裝書籍,只讓讀者看、但不販售,每人入場費100元,供應飲品讓讀者喝到飽。

戴先生說這樣的經營模式是「社會企業」,讓我不禁訝然不已。

要不就是戴先生不理解社會企業的意涵 ; 要不就是他是想為自己和旗下的公司提升品牌形象,所以就掛上社會企業的美麗標籤 ; 最糟的狀況就是因為多了社會企業的定位,可以獲得更多社會資源,例如政府補助,媒體報導,志工參與。

社會企業在臺灣的定義並不嚴謹,相關的法規也不周全,所以最近的新潮流就是大家都說自己是社會企業,於是濫竽充數的社會企業也越來越多了。

社會企業有兩個定義是我比較喜歡的:

  1. 用具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的手法解決社會問題。
  2. 追求最大社會價值,而非最大獲利的商業組織。

舉例來說,以前高雄的莊朱玉阿嬤,她怕窮人買不起便當,所以用低於成本的費用賣10元便當,賣一個賠一個,其所經營的便當店,都不能叫社會企業因為這並沒有可維持經營的商業模式存在,所以她更應該做的其實是轉型為非營利組織,向社會大眾募款,以及號召志工投入。

但假如阿婆賣一般大眾一個100元, 窮人免費,以買1送2的模式,她不用虧錢,又能幫助到窮人,就能稱作社會企業。

以這間書店來說,目前的經營型態,確實有可能不容易獲利,但是請記住不切實際及不可行的商業模式而導致無法獲利,絕對不叫社會企業

即使益品書屋的收費能夠支持營運,除非後續有更多附加的價值出現,目前的狀況也不足以稱作社會企業,否則全台各地提供內閱服務的漫畫王也都能叫做社會企業了。

*
益品書屋在我眼中,更接近有錢人財大氣粗的任性,也比較像是「企業形象展示店」,畢竟以企業經營者來說,每個月砸幾十萬做廣告和公關其實也不是太大的費用。

事實上,益品書屋的商業模式,不但不是社會企業,還有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果,我們假設幾年後全臺各鄉鎮四處都能見到益品書屋的蹤跡,會造成什麼結果:

1. 加速出版業衰退

要免費看書,全臺各地都有圖書館了,而益品書屋,並非開在缺乏資源的偏鄉,反而是開在東區,所以即使讓一般大眾用低廉的價格看書,並沒有比免費的圖書館對社會幫助更大。

書店內提供的就算都是圖書館借不到的新書,充其量也只是跟傳統漫畫店沒兩樣的內閱模式,並沒有提升閱讀和購買的風氣,相較於各地誠品和風格書店聚集許多只看不買的消費者,每次收費100,或許反而更具商業性,而並非所宣稱的「不以營利為目的」。

現在臺灣出版業的最大危機就是大家都不買書,業者哀洪遍野,產業鏈中相關工作都在迅速的消失,如果養成消費者不買書,只去店裡看書的模式可行,很有可能會跟音樂串流軟體一樣,讓出版業和作者的狀況雪上加霜。

更重要的是,益品書屋目前服務的對象絕對不是弱勢,更可能是貪小便宜和不願花錢買書的普羅大眾。

2. 對咖啡店構成威脅

開一間咖啡店一直都是臺灣文青的小確幸,假如全臺各地都有益品書屋,100元喝到飽又看到飽,很可能就會造成咖啡店為了爭取客源也必須降價求售。

消費者是最大的贏家,但許多小咖啡店卻更難維持了。因為多數的小型創業者並沒有那麼多的錢能夠燒,也無法大量採購降低成本,於是無法比益品書屋更物美價廉的小型咖啡店就消失了。

基於上面幾個原因,可以肯定的說,益品書屋只能算是一般企業,而絕對不適合視為「社會企業」。

**

益品

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,益品集團對外宣稱自己是「社會企業」就開始在大專院校招募志工,作為免費的服務人力,令人感到質疑。

以目前開幕幾天的狀況,隨時都是排隊爆滿的狀態,相信未來即使不是天天大排長龍,每天就算只轉2-3輪,300人次,人均100,加上入會費1000,每月60-100萬之間的營業額是絕對能輕鬆達到的,這樣的營收是足以支付一般漫畫出租店,場地、人事、成本攤提等相關費用。

就算因為益品書屋硬是要選擇地價最昂貴的精華地段,並投入高昂的裝潢費用,開設「不以營利為目的」的書店,最後導致虧損,也不構成能以免費志工作為服務人力的理由。

台灣各地有哪一間書店、出版社或漫畫出租店,可以用推廣閱讀為理由,不支付店員薪水,而去招募志工嗎?

但益品書屋卻以「社會企業」做為號召,降低人事成本,提供給一般消費者低廉的費用,這和「社會企業」的精神是完全相違背的。且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增加就業機會,書籍銷售,提高閱讀率,或是有有利於弱勢團體或學習嗎?

我很懷疑。

特別是志工招募內容還是:

  1. 協助閱覽諮詢服務,閱讀指導和參訪導覽。
  2. 演講活動協助與志工行政。

服務的對象是有付費的一般大眾,且顯然都是應該支付薪水的書店工作,卻與大專院校合作招募志工,更加令人難以接受。

***

但是,雖然說是不以營利為目的,但這樣的商業模式,反而看到對企業經營者很好的營運契機:

第一階段,由於現在房市慘淡,景氣不好,所以應該盡可能降低成本,並設法增加據點。收入只要打平成本就好,如果現在全臺房價下跌,可以開始置產,並用書店收入繳房貸和維持最低的人力運作。

書店特別適合作為活化房地產的策略進行,因為書籍是一次性購置,且硬體和裝潢成本相較於其他產業都低,也不需要任何專業技術人力,所以能在最低成本下,拓展據點,收入也會比租金還高,且後續拓點,都是進可攻退可守。

第二階段,當據點夠多,且有穩定客源,足以形成規模經濟的通路時,由於品牌和集客力都有了,就可以開始增加相關獲利服務,此時獲利能力就會大幅提高,其餘不細說,但看看臺灣便利商店的多角化經營和發展,就知道通路為王的意思了。

假如戴先生真的想成立社會企業,關心出版業,關心台灣的文化和教育素養,相信以他的能力和資源,能做的事情絕對不是100元喝到飽書店那麼粗糙和便宜行事。

更何況2500本藏書放在200坪的空間,供150人閱讀,還真是不成比例的少,遠遠無法與一般圖書館,動輒數萬本藏書相比(一些大型圖書館,藏書量可達十幾萬,大英圖書館甚至有1400萬本),又要如何達到推廣閱讀的社會目的。

****

寫這篇文章,是希望台灣的「社會企業」能發展得更好,不要像這些年的文創產業一樣,被一堆商人玩爛了,又開始玩爛社會企業,也不希望有任何企業,打著社會企業的名義做公關包裝,或是以志工節省人事成本,甚至是為了拿政府補助而出現。

我知道台灣各地有很多更需要媒體關注的小型書店、獨立書店、弱勢伴讀團體,需要書籍的偏鄉學校,還有許多很努力卻未被媒體報導的社會企業,我希望真的能得到更多媒體和社會大眾的關注是這樣組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