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方報 為新移民發聲

編輯室族群關懷

四方報

根據統計,常住台灣的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總數已達六、七十萬人,甚至多於原住民,儼然已成為台灣多元族群社會中的新成員。由於語言的隔閡、文化的差異,加上媒體偏頗的報導,他們普遍未得到台灣民眾的認同與尊重,對於融入台灣社會也增添許多屏障。《四方報》便是以越、泰、印、柬埔寨、菲律賓等五國外語發行的期刊,為來到台灣落地生根的新移民/工,打造傳遞知識、解決問題及抒發情感的平台。

「人到了異鄉,能夠閱讀母國的語言文字都是排解鄉愁、平撫心緒及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。」《四方報》總編輯張正經歷了短期的越南留學後有感而發,返台後有了開辦東南亞外語報紙的想法,隨即獲得長期關注弱勢族群的立報前社長成露茜大力支持。2006年越南文《四方報》正式創刊,用外地人的角度提供新移民/工需要的各類資訊,如:國內外重大新聞、生活工安及照護常識、法律諮詢等,另保留大篇幅的版面讓移民/工投稿,用母國文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觸,相互打氣鼓勵。

《四方報》以外文為主、中文為輔的設計,也有助於台灣社會的雇主及家人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文化,從雙方面著手,幫助新移民/工更快地適應環境。

這分為異鄉人所辦的報紙,初期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,缺乏冷門語系的編譯人才、甚至連電腦排版字體都難以取得,僅會一點點越南文的張正常常嘲諷自己是「盲人辦報」,但熱烈、激動的讀者反饋,他更意識這群弱勢族群的需要並堅定自己的信念。

「你很難想像,他們訂閱的《四方報》有可能被雇主或家人丟棄,也很難想像他們竟是使用紙巾、日曆背面的空白處作畫寫詩,抒解鄉愁」,這些現象在在顯示台灣社會對於新移民/工的漠視與歧見。在張正的帶領下,《四方報》的商業模式開始以新媒體的定位發起跨界合作,投入新移民/工人權的推動工作,也為報社創造不同於傳統媒體販售刊物、廣告的經費來源。

被視為社會運動的一環,《四方報》從創辦之初就得到聯合勸募等公益基金的贊助,將移民/工家庭需要知道的社會服務求助管道、健康知識和訊息翻譯傳遞出去,並成為社工執行新移民服務時必備的素材。

與誠致教育基金會、長榮航空合作的「外婆橋計畫」,則是號召台灣老師,跟隨新住民媽媽與孩子一起到外婆家長住,除了鼓勵孩子認識母國文化,也讓老師理解新移民,從基層改變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。

今年年初也獲得信義房屋贊助共同推動「社區一家」的理念,透過下鄉講座、東南亞多國語免費學堂等活動,協力打造台灣社會與移民/工的溝通平台。目前最新的「青年田野」計畫,張正要鼓勵大學生多與社區裡的移民/工互動交流,進而採訪寫成報導,也讓離鄉背井的移民/工感受到台灣人民的人情溫暖。

張正相信「多了溝通、少了歧視,來台付出青春與勞力的移民/工及其下一代,絕對是台灣未來社經發展的助力,而不是阻力。」

經濟日報.「創愛的業」專欄.圖片來源 : 四方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