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明治工 用藝術加值社會公益

編輯室族群關懷

三明治工

藝術總給人不食人間煙火、遙不可及的冷漠印象,來自臺北藝術大學的三位年輕藝術家,以「三名志工」諧音取名成立「三明治工」,他們決定不再關起門搞藝術,要發揮跨領域的創作專長、打破藝術在現實社會中的藩籬,協助公益及非營利組織創造社會價值與認同。

一堂藝術跨域的課程,李萬鏗在教授的指導下,進駐收容重度身心障礙的樂山教養院進行考察與創作發想,過程中參與了身心障礙者的照顧與治療工作,也激發出藝術結合社福的想像與靈感。

課程結束,李萬鏗仍與同學謝若琳等人繼續在樂山擔任志工,大家集合各自的專業,為院方提供多元且獨具特色的創意作品──將院童的畫作製成明信片、指標布置以及手工餅乾等。

也進一步與企業合作,在辦公空間舉辦院童畫展,每當員工向訪客介紹展覽時,不但散播更多樂山的相關訊息,讓樂山增加許多志工及捐款,無形中也提升企業公益形象及員工向心力。

「我們注意到樂山小朋友的繪畫色彩鮮明、風格強烈,經過團隊設計就可以成為藝術商品,而小朋友也很開心看到自己的畫能這樣被展示出來;更重要的是有許多人因為這些作品而認識樂山、關心樂山。」

與樂山的合作經驗,團隊觀察到國內規模較小的社福機構,多數面臨資源有限、募款困難的窘境,加上缺乏設計人才的投入,更難以被社會大眾看見。

2012年正式成立「三明治工」,鎖定弱勢團體與公益組織,期許要善用藝術設計,協助強化其形象與服務特色,落實以認同代替施捨,扭轉社會對弱勢的觀感。

「Cookie News」是團隊推出的一個專案,用3D列印技術製作餅乾模具,為重度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台灣破冰協會製作冰山造型餅乾,吃餅乾的同時也象徵破冰。

為行無礙推廣協會設計的餅乾則是輪子造型,而產品外包裝是一張介紹該公益組織的報紙,設計的理念是希望民眾「用吃一塊餅乾的時間,認識一個默默用心經營的公益組織」。

此外,為藝文社會企業O’rip所設計的花蓮深度小旅行漫走盒,將其規劃的旅遊路線以大富翁遊戲的方式呈現,非常具有巧思。

「三明治工」看見市場供需落差,進而開發客製化創意商品,為自己找到商業營運模式。

尋求不同領域合作、跨界資源的連結,也是「三明治工」努力的目標之一。

「與不同單位合作的過程中也為我們帶來許多啟發,所以另設立實驗室,持續發掘藝術參與社會公益的創意發想,同時也透過實驗藝術的方式,表達我們對公益的態度:不僅是奉獻的心態,還有資源的想像和創造能力。」

年初剛結束的成果展,有利用樂山回收物品製成的電動樂器「樂山機動隊」,搭配主題曲讓院生透過音樂增加肢體協調與互動;有用廢棄的輪椅與輔具改裝成高度較低「極速傳說」展示架,展場中觀眾可自行操作輪椅,體驗100公分的視角。

展覽受到各界好評。但我們希望能有固定的工作室及展覽空間,推廣這些具有公益性質的概念。」

年輕藝術家打開自己和社會的連結,因緣際會走上創業的路。在實現社會關懷與創作之間,持續突破藝術、設計和公益的界線,將藝術社會化、公益藝術化,「三明治工」做了最佳的詮釋。

經濟日報.「創愛的業」專欄.圖片來源 : 三明治工 f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