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喜願共合國」 用小麥種出台灣的回憶

編輯室良食農業

喜願共和國 用小麥種出台灣的回憶
在苑里,老農夫帶著年輕的漂鳥農夫,堅持種著沒落多年後重新栽培的有機小麥。「氣候變遷的狀況,我們最清楚。如果未來需要小麥時,台灣至少有人知道該如何種起,我們希望能夠把這個堅持繼續傳承下去。」

「我們用嘴巴講的,他們用肩膀扛著。」苑里,有一群農夫不在乎收成結果,堅持種著被台灣人已然遺忘的小麥,資深的帶著漂鳥回鄉的,連續四年沒有收成,像瘋子一般的進行小麥復興運動。「世界在變,氣候在變,當台灣需要小麥的時候,有一群人知道怎麼種,也為台灣保有小麥的麥種。」

台灣是米麥雙主食的社會,但對於小麥的需求卻完全仰賴進口。在「糧食自主」議題逐漸受國際關注的今日,苑裡有一群農夫,想要把有機的台灣小麥種回來。

漂鳥回鄉的農友柯雄能說,台灣本來就可以種小麥,因為過去的農糧政策而被犧牲,他回到自己的故鄉後,開始審慎的思考自己要種什麼作物。決定參加小麥復興後,前輩要他第一年學經驗就好,別下太多種。年輕人當然沒在怕,火力全開,結果初種小麥的經驗實在慘痛,播種第二個禮拜,碰到大雨大水,所有的小麥泡在水田裡。

而有機小麥最怕螟蟲、麻雀。農友陳文龍豁達的說,應對之道是「不要理它」,「睜一隻眼,閉一隻眼,天要給我們吃多少,我們就得多少,不給我們吃,也不要怨嘆。」

一碗吃不完的糧食,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倒入回收桶。然而,在農人的心中,種出的一粒麥,給人吃,蘊含著這塊土地可以種出了養人活命的東西,農人看到的是食物真正的價值,而不是可以換多少鈔票。

農人對糧食的尊重,震撼了年輕學子,育秀教育基金會及聯華實業特別推動「在地拍攝計劃」,拍攝了成紀錄片「大苑子」。

原文 : 聯合報願景工程 (2015.05.11).資深編輯韋麗文.圖片喜願共合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