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願共合國 社區協力共生共榮

編輯室良食農業

喜願共合國

從創業「喜願麵包」提供工作機會給身心受限的朋友,到以糧食自給為訴求的「喜願共合國」,號召台灣農民們契作本土小麥、雜糧,推動社區協力農業。早自1999年開始,「總兼」 施明煌就不斷以批判、自省的思維,用創新的商業方案解決他所觀察到的社會問題。

90年代仍在製造業擔任主管的施明煌,面對台灣產業西進、生產自動化及引進外籍勞工等多重降低生產成本的壓力,必須做出決策,即是否淘汰當時負責組裝零件的保育院朋友,雖然在成本上僅僅是兩毛錢的差別,但也讓施明煌深刻檢討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,所遺留下來的缺失,並體認人在職場上所應得到的尊重及創造的價值。他便決定以門外漢的身分投入麵包產業,開始了他的喜願人生。

「喜願麵包」的工作同仁都是身心受限的夥伴,為了讓工作夥伴順利執行麵包烘焙的工作,施明煌運用專長的工業管理,在工作流程、空間規劃、製程管理、產品包裝等方面導入標準化的概念,並在細節上花許多心思設計,以符合使用者的習性,設置告示牌、燈號或鬧鈴,不但同仁在操作過程中更為順暢與安全,也讓自己在管理、品質控管上更有效率。

喜願生產的穀物雜糧麵包果然很快以健康、美味的訴求,獲得消費者的青睞。

2007年進口麵粉價格飆漲,原本價格平易近人的喜願麵包馬上面臨成本的壓力。施明煌不甘於麵包店和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波動,進而興起為何台灣不能自己種小麥的念頭。經過深入研究後,驚覺台灣其實正面臨著糧食自給量嚴重不足的「糧食危機」。

施明煌解釋道,長期以來民眾飲食習慣的改變及政府政策的原因,台灣進口小麥消費量逐年增長,甚至已超過稻米,但我們的小麥幾乎完全仰賴進口。加上氣候變遷、糧價與油價無法脫鉤等趨勢,台灣已深陷危機而不自知。

施明煌就此展開台灣新一波的糧食自主運動「麥田狂想」,開始與小農協力契作小麥。近年來陸續拓展至大豆及五穀雜糧,用具體行動引發民眾及政府對本土糧食自給率的重視與關切。

「喜願共和國」便是以喜願麵包為出發點,結合所需的上游作物,打造「喜願小麥」、「喜願大豆特工隊」、「喜願雜糧聚樂部」品牌,開發麵條、醬油、芝麻醬等各類商品。

施明煌以「社區協力農業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CSA)」為概念,鼓勵生產者、加工者、消費者及服務者之間的互相承諾,共同合作、自給自足,不僅減少糧食進口,也縮短食物里程。

喜願麵包與小麥、大豆契作都有一套透明公開的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,農友及加工業者可以隨時記錄生產過程,而消費者及通路商則可以直接查詢並驗證製作工序和進度。

另外,也舉辦農事戰鬥營、好農壯遊、麥田見學及麥田音樂會等各類活動,增加彼此間的實際互動。善用虛擬網路與實體網絡的連結,迅速、成功地打通「喜願共和國」的產銷脈絡。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,「喜願麵包」一路發展成為擁有麵包、小麥、大豆等事業體的「喜願共合國」。施明煌從人道關懷的角度出發,不斷再造社會公平與正義,也從中啟發企業多元化發展及永續經營的新契機。「喜願共合國」是個非常值得期待與關注的台灣本土社會企業。

經濟日報.「創愛的業」專欄.圖片來源 : 喜願共合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