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王菜舖子 經營小哲學

編輯室良食農業

大王菜舖子

「你現在是在做什麼?」「阿嬤,我在網路賣菜啦!」「網路喔,這路大嗎?很多人出入嗎?」

這是「大王菜舖子」創辦人王福裕與家中阿嬤的逗趣對話。原本是成大都市計畫的博士候選人,因為學術計畫來到花蓮,接觸花東好山好水的環境與勤奮純樸的農家,勾起他在農村成長的美好回憶及思鄉情懷,也深刻體認到要真正幫助農村永續發展,必須採取行動,而不是埋頭寫一些似乎永遠不會實現的城鄉規劃。

他辭掉研究單位的工作,以社群支持型農業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CSA)的方式支持花蓮在地有機耕種的小農,協助將無毒、健康的農產品運銷到消費者手上。

有機種植的小農目前遭遇的兩大困境:一是產量小,難以和大通路合作,但市面上又缺乏小通路與小農配合;二是與收入不成比例的有機認證費用,因為缺乏認證又降低了在有機商店上架的機會與消費者的採購意願。

生產端的農夫需要一個朋友,幫忙配送田間收成的食材;而消費者也需要一個朋友,協助把關、讓安心的食物可以送上餐桌。

大王菜舖子從2008年創立僅三戶人家的共同採購,慢慢成長至200多戶家庭的支持參與。「找一群人挺一群人」就是CSA的基本精神,「這也證明了小農與消費者之間是彼此需要的,而大王菜舖子就是中間那個雙方可以信任的朋友與平台!」

在營運上,王福裕實現的不只是消費合作也有生產合作。打破傳統商業概念,在貫徹「規模不經濟」的原則下,規劃農民們栽種小量、多樣化的作物,也鼓勵在地匠師與媽媽們加入生產行列,有師傅手工作的豆腐、豆漿,也有窯烤麵包與手打麵條,好手藝的媽媽們則幫忙製作醃菜、蘿蔔干,連醬油、米酒都自己釀造。

「我堅持『小』才能將關心、服務做到位,『小』才能讓人人發揮才能、創造穩定收入。」CSA在王福裕的運作開始展現效益,開啟了鄉村合作經濟發展的無限可能。「在地好生活」小旅行便是一例,吸引很多外地人來這裡住宿學習過鄉村裡的好生活,可以幫忙下田採收,也可以學做豆腐、麵包及手工木器。「在農村創造收益、留住人口,讓有好食物、好手工、會生活的人都可以得到支持,在這裡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。」

大王菜舖子還有一個非常特殊「以物易物、以工換菜」的交易模式。無力支付有機檢測費用的小農,在確認通過檢測後,就可以用生產的蔬果來跟王福裕交換,折抵費用;下午需要人手整理打包蔬菜,附近的媽媽們就會來幫忙,最後換到一包菜回家煮晚餐。

「這是一開始我沒錢雇用人手的做法,感覺很像回到小時候鄰居間你送我瓜、我送你菜,還有沒錢的人家就送兩隻雞給校長當學費,讓孩子繼續上學。大家交換資源、各取所需,這是我想打造的烏托邦!」所以這個制度持續保留在「大王菜舖子」裡,不靠金錢而是在信任及分享的基礎上彼此有更深的連結。

CSA也設置農法學堂傳授自然農法及市場運銷經驗,協助有意回歸農村的年輕人找到「另一群人挺另一群人」,使更多小農及村民得到永續支持。

「以社會理想為體、資本工具為用」,王福裕用小通路解決小農困境、守護食品安全,沒有擴張經營規模的野心,卻有讓CSA遍地開花的理想,讓台灣農村皆能重獲自己的春天與希望。

經濟日報.「創愛的業」專欄.圖片來源 : 大王菜舖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