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nna社企cafe從飲食下手,將賣相不佳的有機農產品製成輕食餐點,讓食材有效利用,同時也為原住民創造就業機會。
走進輔大餐廳,瑪納(Manna)社企CAFE門口大排長龍,搶買有機沙拉、三明治。這裡的蔬菜全來自阿里山等地的原住民部落,而當年促使部落改種有機的,是坐落輔大的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;15年後,這些有機蔬菜終進入校園,構成生產、銷售一條鞭的產業鏈。
來自印度的心理學博士鄭穆熙神父,20多年前奉耶穌會派到輔大任教,因緣際會配合政府當時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,在校內成立原住民專案辦公室,負責協助阿里山部落,但他發現男性很少出現,造成家庭教育大缺口。當過多年社工的陳雅楨來輔大念研究所,主動找來辦公室,認為應發展部落男性也能參與的經濟,並與部落文化、市場需求接軌。
陳雅楨成立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,辦公室就在鄭穆熙位於校園的修會,往下走兩層樓就是鄭穆熙的教職辦公室。鄭穆熙笑說,陳雅楨現在比他還懂,陳雅楨則說,神父是他們這條大船的「船頭」,協助取得校園空間等資源,也給予瑪納在農耕外同樣關注的部落教育等建議。
陳雅楨還找來擁有行銷專才的志工老戰友王鵬超,延伸出光原社會企業,讓部落農業的產出,經B to B(企業對企業)模式賣給其他有機通路;校園裡的瑪納CAFE,則以70元有找的套餐價,供給學生和教職員開會用餐。
瑪納成果吸引印度、菲律賓等國來學習,鄭穆熙的姪子、印度一所商學院的副校長還在印度成立瑪納,複製這套從校園推展偏鄉從事有機農、也藉校園銷售的模式。王鵬超計畫,明年開有機自助餐、火鍋店,讓瑪納對人與土地的終極關懷,隨著人們支持社企得以實踐。
圖文: 聯合報(2014.12.21). 記者何定照.攝影王騰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