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社企視界】社企,需要新的評價系統

編輯室名家觀點

社企,需要新的評價系統

社會企業與傳統企業有何差異?如果一家將企業社責任執行的很好,那算不算是一家社會企業?

這個問題困擾許多參與者,也引起諸多討論。其中,最重要的爭議點就是該用什麼指標來評估社企的好壞?如何對捐款者、出資者或利害關係人表現其「績效」。其次,社企所宣稱的「社會價值」該如何被更深入的表現?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近年陸續發展出投資的社會績效(SROI)、社會影響力評估、B Corp等方法,以區別以往只用財務獲利的評估方式,可以更細緻的去檢視社會企業是否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,或者更適當地詮釋活動方案的社會利益。

以國內「聯合勸募」的某一社會經濟方案為例,該方案扶助單親或特殊境遇婦女進行家居就業訓練,在都市中找到一分家居服務工作,維持家庭運作。總方案投資金額300萬元,運作一年後回捐金額只有不到3萬元。從財務投資績效來看,其實非常糟糕,只有1%,甚至連支付專職工作人員的薪資都不夠。

但很有意思的是,透過投資的社會績效評估後,出現不可思議的逆轉。有許多個案表示,因為有了這分工作,微薄的收入可以讓小孩上安親班,功課進步了;因為有錢可以吃早餐,小孩子的身體也變好了;更有個案表示,因為有了家居服務的專業和社會位置,感覺自己有了尊嚴。就整體方案來看,每投入一元,可獲得4-5元的社會利益。由此可得知,此計畫貨幣效率較低,但社會效益卻很高。

透過這些評估,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自尊的位置,去同理心的理解,一個人重新獲得尊嚴,是個多麼美好,但卻又如此「廉價」的矛盾。

今年,政府號稱是社企元年。但我更期待的是,一個嶄新的公平正義價值體系,一套能尊重人間美好良善的評價系統。如果能發展到這個階段,我們就不需社企。因為所有的企業、經濟組織,都是社企。

聯合報(2014.09.08).吳宗昇.輔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